鬼谷文化|《鬼谷子》与《孙子兵法》哲学思想多相通(上)
《鬼谷子》是百家争鸣时期纵横家的代表性理论,是代表战国时期外交斗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。全书从主要内容来看,似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,其实蕴含着政治军事斗争的大智慧,而构建、支撑其思想、智慧的哲学观点,则与“兵学圣典”《孙子兵法》是相通的。他们都主张一切思想和行动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;都认为矛盾斗争的双方态势是不断变化的,高明者必须善于“因势利导”,积极主动促进客观形势、态势的变化;都强调必须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,成为具有制衡力量的一方,……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闪光部分,应予发扬光大。
一、从客观实际出发,“知彼知己”
世上一切高人的“锦囊妙计”是从哪里来的?不是先天就有的,不是闭门臆想出来的,而是他们熟知了当时环境的客观实际、客观矛盾,根据客观事物各自基本的发展规律分析、判断出来的。他们不仅仰观天地,俯察万物,创造了伟大的自然科学,还深入洞察社会,理解和把握社会斗争的实践,探索其规律,创造了光辉的社会科学文化。对客观事物的“知”“先知”就是他们首先追求的。《孙子兵法》就明确指出:在对敌斗争中,“先知者,不可取于鬼神,不可象于事,不可验于度,必取于人。知敌之情者。”就是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认识论的生动体现。再高明的人,也不可能事必亲躬,尤其是对敌斗争中,敌方的情况,都必须从真正了解情况的人的口中得知。无论是向自然进行斗争,还是社会斗争,都必须熟悉彼我之情,方能做出恰当正确的决定。所以孙子提出: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!在《谋攻篇》,他进一步强调:“知彼知己者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,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”。
任何一组矛盾,都有决定双方态势的重要因素,矛盾不同,决定的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。战争,是人类社会最大规模的矛盾,决定它的重要因素最多、最大、最全面,孙子用“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”来概括。对这些重要因素,不但要了解其当前的重视情况(这是重点),还要了解它的过去,才能有效地预测、判断其可能的发展方向。
大思想家鬼谷子更是强调要了解对手情况,他说:“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,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。必得其情,乃制其术。”(《内楗篇》)鬼谷子认为,决策国家大事时,要“称货财有无,料人民多少、饶乏,有余不足几何?辨地形之险易孰利、孰害?谋虑孰长、孰短?群臣之亲疏,孰贤、孰不肖?与宾客之知睿孰少、孰多?观天时之祸福,孰吉、孰凶?诸侯之亲孰用、孰不用?百姓之心去就变化,孰安、孰危?孰好、孰憎?反侧孰便、孰知?”(《揣篇》)“古之善用天下者,必量天下之权,而揣诸侯之情。量权不审,不知强弱轻重之称;揣情不审,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。……故计国事者,则当审量权。”并指出如何量权:“何谓量权?曰:度于大小,谋于众寡。”(《鬼谷子·揣篇》)“审其意,知其所好恶,乃就说其所重,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,以箝求之。”(《鬼谷子·飞箝》)与孙子一样,强调了解客观情况,尤其是对矛盾斗争双方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的情况。由于各自论述的论题有别,《鬼谷子》更重视了解矛盾对方的过去和前情,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游说。
二、“因敌制胜”“因事为制”的辩证法则
世间万物,如苍云白狗,不停地发展变化着。森林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,同一个人也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流动的河里。战场上更是千变万化,要想克敌制胜,就必须因敌制胜、因势利导。刻舟求剑、纸上谈兵者只会沦为死守教条的千古笑柄。《孙子兵法》通过对五声、五色、五味的无穷变化的比喻,清晰地说明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:“声不过五,五声之变,不可胜听也;色不过五,五色之变,不可胜观也;味不过五,五味之变,不可胜尝也;战势不过奇正,奇正之变,不可胜穷也。奇正相生,如循环之无端,孰能穷之哉!”(《势篇》)他认为“兵形象水”,必须“因敌取胜”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,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(《虚实》)他认为用兵的规律有如流水的特性,流水是避高就低,用兵也是避开实处攻击虚处。水流根据地形决定流向,用兵根据敌情采取制胜方略。所以,就像流水没有固定不变的流向一样,用兵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。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采取措施应对取胜的人,便可以称作“神人”了,因为他能够“为敌之司命”,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。所以,作战时就应“避实击虚”“践墨随敌”:“避其锐气,击其惰归……以治待乱,以静待哗……以近待远,以佚待劳,以饱待饥……无邀正正之旗,无击堂堂之陈。”(《军争》)
《鬼谷子》则在开篇《捭阖》中就提出要“见变化之朕焉,而守司其门户”,认为要通过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,从而掌握事物的规律。通过“审察其所先后,度权量能,校其伎巧短长”(仔细审察事物的变化顺序,度量事物的重要程度,测量事物能产生的效果,再进行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),这样,就能掌握事物的规律,不管事物如何变化,都可从容应对。他说“世无常贵,事无常师”(《忤合》),认识到世界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,必须“因事为制”:“凡趋合倍反,计有适合。化转环属,各有形势,反覆相求,因事为制。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,立身、御世、施教、扬声、明名也;必因事物之会,观天时之宜,因知所多所少,以此先知之,与之转化。”(《忤合》)他认为形势是不停变化、反复无常的,要根据变幻莫测的形势来制定相适应的策略。只有密切观察事物变化的进展情况,才能抓住先机,积极促进事物的转变,为我所用。任何方法的使用,都要量体载衣,因事为制:“其术也,用之于天下,必量天下而与之;用之于国,必量国而与之;用之于家,必量家而与之;用之于身,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;大小进退,其用一也。”(《忤合》)毫无疑问,“因事而制”的方法论深得辩证法的精髓。
在实践中,鬼谷子认为要“以实取虚,以有取无,若以镒称铢”,如此就能“动者必随,唱者必和”。(《本经阴符七术·分威法伏熊》)辩论时需因人而辩:“与智者言,依于博;与拙者言,依于辩;与辩者言,依于要;与贵者言,依于势;与富者言,依于高;与贫者言,依于利;与贱者言,依于谦;与勇者言,依于敢;与过者言,依于锐”,(《权篇》)要根据对手智、拙、辩、贵、富、贫、贱、勇、过的不同特点,分别采取博、辩、要、势、高、利、谦、敢、锐的不同方式进行。在用人方面,也是如此:“夫仁人轻货,不可诱以利,可使出费;勇士轻难,不可惧以患,可使据危;智者达于数,明于理,不可欺以诚,可示以道理,可使立功……故愚者易蔽也,不肖者易惧也,贪者易诱也,是因事而裁之。”(《谋篇》)便是根据仁人、勇士、智者的不同特点而能使其出费、据危、立功,因个体的愚、不肖、贪的特性来蒙蔽之、恫吓之、引诱之。书中将因事为制的辩证法原理枚举开来,可谓谆谆善诱矣。
1
注:镒和铢都是古代计量单位,二十四铢为一两,二十四两为一镒,一镒合五百七十六铢。《孙子兵法·形》曰: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,败兵若以铢称镒。”以镒称铢或以铢称镒,都是比喻兵力轻重众寡对比的悬殊。
(作者简介:周淑萍,女,山东孙子研究会网络部主任;荆强,山东孙子研究会监事。)
未完待续......
作者:周淑萍 荆强
来源:文化和旅游局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