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删?“你收到的中秋微信红包有病毒”
国庆、中秋两节到来,
什么最火,当然红包最火!
在手机微信上发个红包,
避免直接接触,又便捷又卫生。
可是,当微信红包遇到病毒两个字,
是不是让人心肝一颤?
近日,
一则“中秋微信红包有病毒”的消息
打着“公安网监”的旗号
在网络流传
↓↓↓
“中秋微信红包的封面如果是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’的图片,立即删除它,因为它会盗取你手机里所有相关信息”
(点击图片可看大图↓)
(点击图片可看大图↑)
仔细比对网传信息发现,
其语句不通、用词不规范,
信息发布主体是单位简称而非全称,
且以个人名义发布;
信息开头是“公安网监”,
而落款却变成“刑侦队”。
细看这条网传“通报”,并无多少“干货”。文件不仅本身漏洞百出,从技术层面上来说,恶意软件也不能通过微信的渠道进行传播。一般来说,恶意软件通过邮件或转发网址、可执行文件等进行传播。在微信中,如果接收到恶意网址,会被屏蔽;如果接收到可执行程序,会自动重命名,而用户如果选择下载,文件也会因为被改名而无法打开,病毒亦无法运行。
网传谣言截图
微信官方此前曾发布声明:
微信红包图片有病毒纯属造谣。
木马病毒主要通过含有诱导性内容的短信
以及非正规APP下载的方式传播,
是无法通过微信官方的红包、转账等功能
进行传播的。
公安部门也曾提醒:
如果发布消息,
会通过官方渠道正式发布;
发给群众的通告都会以单位名义发布,
绝对不会以个人名义发布。
此类传言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卷土重来,
夸大渲染网络安全风险,
引发恐慌。
其内容基本是换汤不换药,
早期传播的版本有
“《战狼2》链接是病毒”
“某名人去世视频是病毒”
“某地12级地震视频带病毒”等。
后来借公安网监名义
且紧跟热点进行传播的版本有
“工资调整方案”
“年终庆典”
“中秋红包”
“祝贺XX公司成功上市”等,
除了病毒来源和最后落款人姓名不同之外,
其他信息几乎完全一致。
近年来流传的不同版本↑
类似传言屡“辟”不止,
究其原因,
主要是此类信息
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,
加上适宜的时间节点和当下热点,
不少网民抱着“宁可信其有,
不可信其无”的态度,
致其“经久不衰”。
正确的抢“红包”姿势
你get了吗?
1.真红包都是直接领
当点击真红包后,资金将直接进入用户个人电子账户,而假红包则会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操作。
2.不明的红包链接不要点
不明的红包链接有可能带有木马病毒,一旦点击将泄漏个人支付信息。
3.谨防手机“抢红包插件”内藏木马病毒
一些网友喜欢安装抢红包插件,在此提醒,需提防个人信息被盗取。
4.不要参与抢红包进行的网络赌博
猜大小、猜单双数等抢红包行为已构成赌博罪。判断“抢红包”是不是赌博,关键看组织者是否从中营利。
资料:新闻坊、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、人民网、中国青年报
编辑:张逸欢
猜你喜欢
△
△
△
△
原标题:《快删?“你收到的中秋微信红包有病毒”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