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媒深陷标题党,整改却不尽人意,为何迷恋“刚刚!”形式?
甚至有学校公众号用“跑、唱”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题。
这些标题主打的就是“神秘”,你不点进去,永远不知道它要说啥。
这类标题党的账号并非个例,不少部门、国企、医院、学校等单位的公众号标题都有类似风格。
标题党如何形成的?
为何部分官方公众号会沉迷于这种“标题党”风格呢?
从发展历程来看,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后,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纷纷入驻“两微一端”,奠定了官方新媒体服务格局。2015年,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,政务微信账号超10万个。
此时官方账号风格较为传统,文章标题多为官方通知类,且信息含量丰富。
但在2016年,中央提出网络群众路线,推出网络履职绩效排行榜,地方政府微博和微信热度成为绩效指标一部分。
地方领导为提升点赞量、评论互动数,要求学习自媒体标题,让标题更活泼。于是部分官方账号推文标题开始带感叹号、问号,有人情味且指出涉及人群,初具现在官号内容雏形。
真正的转折点在2017年,新华社一条“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”的10万+推文火了。
这种口语化、反差式表达效果很好。部分领导看到阅读收益后,要求运营公众号的人员学习。
然而,地方部门和职能部门缺乏新华社那样的新闻资源,运营人员只好照搬形式,“刚刚体”标题就此诞生,官方号也逐渐走向标题党。
整顿为何效果不佳
国家并非没意识到标题党问题,2018年和2019年国务院连续印发三份文件,指出政务新媒体存在的不良现象,如“僵尸”“睡眠”“雷人雷语”“不互动无服务”等,还提出无力维护的要坚决关停。
于是官方号迎来首次关停潮,浙江长兴220多个镇级、村级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停止运营,广东也规定县级政府部门及乡镇街道原则上不单独开设政务新媒体。
2024年年底网信办发文要求不能把点赞、转发、评论数量当考核依据,去年4月各地又进入新一轮官方号关停潮。
但整顿效果似乎不佳。部分官媒发布被投诉后,当地政府回应加强培训,避免标题党,可如今其大部分推文标题仍类似“紧急提醒国家级最高2万”“加紧冲刺,公布最新通知”。
而且,部分有丰富内容资源和媒体经验的大型媒体报纸,标题也存在问题,如“刚刚、痛心、突发、大跳水、多地预警”。
究其原因,运营官方账号的人面临诸多困境。
很多账号由部门员工兼职管理,本职工作之余还要负责微信的采写、排版、发布和运营,内容资源有限,除转载权威信息和领导政务相关内容外,可发的不多,导致推文浏览量低。
还有很多账号外包出去,运营人员难挖掘部门信息,又要背负甲方的数据要求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