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解字》第806课:“骷髅”的“髅”是什么意思?
(庄子问髑髅)
也指死人的头。《玉篇·骨部》:“髑,髑髅,头也。”杜甫《戏作花卿歌》:“子璋髑髅血模糊。”秋瓘《红毛刀歌》:“遭斯刃凡几辈,髑髅成群血湧涛。”
髑髅在某些情况下也借用来指“骷髅”。叶隆礼《契丹国志·太宗纪下:“(辽帝)悉杀城中男子,驱其妇人而北……城中遗民仅七百人,而髑髅十余万。”
(屠城时,髑髅满城)
髑的小篆写法如图:
(髑的小篆写法)
2、髏(髅)。读lóu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髅,髑髅也。从骨,娄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头骨。
前文已经讲过:古汉语中,“髑髅”与“骷髅”不同,“髑髅”一般主要指头骨,也单称“髅”,而“骷髅”一般指全部骨架,包括头骨在内。因此,相对来说,“骷髅”一词中的“骷”一般强调的是干枯的骨头,而“髅”一般强调的是头骨。说“骷髅”一般包括头骨在内。
(头骨各部分名称)
髏的小篆写法如图:
(髅的小篆写法)
3、髆。读音有两个:
(一)bó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髆,肩甲也。从骨,尃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肩胛骨。
(肩胛骨)
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·肉部》:“曰肩髆也,单称曰肩,系呼曰肩甲,甲之言盖也,肩盖乎众体也,今俗云肩甲者,古语也。”现在我们说的肩胛,其实就来源于古语“肩甲”。一方面源于它盖于众体之上,另一方面,它像一层盔甲一样保护着其他骨头与器官。
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。”循行于肩甲之处,挟脊柱抵达腰中。唐省吏《嘲崔左丞》:“髆上全无项,胸前别有头。”这是嘲笑他脖子短。
也用于指肩膀。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释形体》:“今谓臂曰臂髆或曰胳膊,语稍异古,然相引伸也。”清宣统《东莞县志·方言》:“袒裼谓之赤髆。”
(二)pò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腰骨。因指腰部。《集韵·铎韵》:“䯙,䯊(即髂)也,或从尃。”唐沈亚之《秦梦记》:“声秦声,舞秦舞,舞者击髆拊髀鸣鸣。”
髆的小篆写法如图:
(髆的小篆写法)
4、髃。读yú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髃,肩前也。从骨,禺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肩前。
这里的肩前,其实指的就是我们说的肩头,即锁骨外侧端与肩胛骨肩峰形成的关节。后或以为锁骨。如图中所标锁骨:
(人体正面上身骨名)
清吴谦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·四肢部》:“髃骨者,肩端之骨,即肩胛骨臼端之上棱骨也。”
髃的小篆写法如图:
(髃的小篆写法)
5、骿。读piá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骿,并脅也,从骨,并声。‘晋文公骿脅。’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肋骨连成一片。
这里的“并”,声中有义,即两者并排或连在一起。因此,段玉载认为骿是会意兼形声字。
这里的“晋文公骿脅”,出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及曹,曹共公闻其骈胁,欲观其裸。”,今本写作“骈”。是说晋文公重耳肋骨连在一起,重耳到达曹国,曹共公听说他的肋骨排比很密,似乎并成一整块,想从他裸体中看个真相。重瞳、骿脅等都是所谓天手异相,将来必是大人物,这种说法只存在于史书,究竟重耳的肋骨长什么样,无实证资料可考。
(《晋文公复国图》局部)
又通“胼(pián)”。即手脚上的老茧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心烦于虑,而身亲其劳,躬傶骿胝无胈,肤不生毛。”(夏禹)烦于思虑,亲自参与劳作,手脚上磨出了老茧,腿上看不到肌肉,皮肤长不出汗毛。
骿的小篆写法如图:
(骿的小篆写法)
(【说文解字】之806,部分图生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