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羲之10米真迹,揭露真正的魏晋笔法,被赵匡胤视为“传家宝”!
10米王羲之真迹现世:藏着赵匡胤的“传家宝”!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提到王羲之,多数人第一反应是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《兰亭集序》,可真迹早已失传,成了书法界的“千年遗憾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一件更重磅的王羲之真迹曾破土而出——全卷近10米长,写满2000多字,还藏着宋太祖赵匡胤的“传家宝”秘密,它就是《澄清堂帖》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件国宝的“身世”,比古装剧还曲折。最早它的“伯乐”是南唐后主李煜,这位爱书法的皇帝,把散落在民间的王羲之真迹搜罗一空,挑出最精华的部分整理成册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可没等他好好珍藏,赵匡胤带兵灭了南唐,一眼就看中了这套帖,直接当成了皇家私藏的“传家宝”。直到赵匡胤临终前,还特意嘱咐下人:“把它跟我一起埋了,别丢了皇家脸面。”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就这么着,《澄清堂帖》在永昌陵里沉睡了上百年,直到南宋时才重见天日,被官员施宿发现。施宿也是个书法迷,专门在自己的“澄清堂”里修复、复刻,这才有了“澄清堂帖”这个名字。后来的几百年里,它又像“接力棒”一样,被王文治、孙承泽等书法大家轮流珍藏,每一代藏家都把它当成宝贝,生怕有半点损伤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如今再看这卷10米长的真迹,才懂它为啥能成“国宝”。2000多字里,藏着王羲之60多件行书作品,魏晋笔法的“密码”全在里头——起笔收笔的细节像用放大镜看一样清晰,笔锋提一下、按一下的变化,甚至中锋绞转时的细微弧度,都原原本本地保留着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以前学书法的人总琢磨“魏晋笔法到底啥样”,看了这帖就像有了“标准答案”,连粗细线条的变化都纤毫毕现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现在,《澄清堂帖》藏在香港中文大学,是馆里“北山十宝”的头一件,还被国家评上了“珍贵古籍”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比起只存在传说里的《兰亭集序》,这件能摸得着、看得到的10米真迹,才是真正把王羲之的书法精髓,从千年前的魏晋,送到了我们眼前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从南唐李煜的悉心搜罗,到宋太祖赵匡胤视作“传家宝”的临终托付,再到如今藏于香港中文大学、成为“北山十宝”之首的珍贵古籍,这卷10米长的《澄清堂帖》,早已不只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。
它承载着千年的帝王执念与藏家深情,更用2000余字解锁了魏晋笔法的“密码”,让曾只存在于想象中的“书圣”精髓变得可触可感。比起失传的《兰亭集序》,《澄清堂帖》更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,将千年前的笔墨温度,稳稳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眼前,也让王羲之的书法传奇,有了最鲜活的延续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