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> 华语世界杯> 刘璋到底做错了什么?导致法正张松李严等人都背叛他?

刘璋到底做错了什么?导致法正张松李严等人都背叛他?

华语世界杯 2025-09-06 20:25:38

刘璋的家业,几乎就是被他手下人集体“献”掉的。

张松、法正等人忽悠刘璋,引刘备入川;开战后,李严、费观等人献绵竹等地投降;刘备、张飞等人攻略各地时,除黄权、严颜等少数人进行了坚决抵抗外,多是望风而降···

不能说刘璋手下就没有忠臣。

张任、冷苞等人也为之战死,黄权等人也是坚持到刘璋投降才投降···但是,忠诚者的比重很低,总体上,刘璋可说是遭到了他手下的集体背叛。

然而,说起来,刘璋似乎也没有干什么缺德事。

他并没有虐待百姓,搞坏地方,在他和他的父亲治下,益州富庶,户口百万,一片繁华景象。

他本人私德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。他治富庶的益州,没有什么大兴土木、胡作非为的记载。

他待人也还算厚道,对下面的杀戮也不多···

那么,刘璋到底做错了什么,导致众人纷纷抛弃了他呢?

由温仁到暗弱刘璋之所以能成一方之主,就在于他是个温仁之人。

刘璋的父亲刘焉,就是益州牧,割据益州的。

只是,州牧这样的职务,可不是世袭的,所以,刘焉死,刘璋并没有自然的继承权。

只是,当时益州帐下司马赵韪、治中从事王商等人,认为刘璋为人温仁,比较好控制,因此,就牵头推举他为益州之主。

如果是太平时节,“温仁”未必不是个好品质。

但是,在人心浮动的乱世,“温仁”,就会变成“暗弱”。

当时的益州,情况十分复杂。

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,“东州”的兵将,流落而来的士人,各有诉求,相互争斗。

而且,这些矛盾,都有其深层原因,都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就可以息事宁人的,都是要以强力介入才能处理的!也就是所谓“乱世用重典”。

原本,刘焉时期,其政策就已经比较宽和了。

若刘景升、季玉父子,岁岁赦宥,何益于治。——《三国志.后主传》

而到了“温仁”的刘璋上位之后,就“宽”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。

只有在有人直接要夺取他的地位时,他才会发兵镇压。

而益州豪族多行不法,他不管;“东州”将士大肆掳掠,他也不管。

如此,作乱成本低,这些豪族、将士,纷纷作乱,导致益州混乱不堪。

刘璋暗弱,张鲁在北,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,智能之士思得明君。——《隆中对》

确实,刘璋很少直接侵犯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。

但同时,所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也都得不到保障。

这个情况下,大家当然都渴望换一个能够稍微维持秩序的领袖过来,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“智能之士,思得明主”!

能人多,但能人无法施展而此时,益州云集了一大批能人。

汉末,北方大乱。尤其是关中地区,在李傕作乱时“二三年间,关中不复有人迹”,士人、百姓,纷纷逃至荆州、益州等地。

毕竟,益州虽然问题很多,但好歹没有战乱,在这里活命还是可以的。

因此,益州就云集了大批能人。

比如:法正、孟达,本是扶凤大族,因为战乱避到益州,投靠了刘璋;李严本是荆州官员,在曹操征荆州时跑来了益州···

这些人本是为了避祸而来,但在生存得到保障后,当然不甘心无法作为,当然也想要建功立业。

然而,一来,刘璋对这些人才并没有怎么重用。

这些人在此也就是怀才不遇了。

二来,即便是一些引起刘璋重视的官员,也没有得到刘璋的信用。

璋懦弱多疑,不能党信大臣。——《益州耆旧传》

比如,张松当时是益州别驾,权位已经很不错了。但是,他也无法施展才干,跟法正等人混到一起,郁郁不得志了。

如果是一个能人无法施展,但或许结果是能人另寻出路,但如果是一群能人无法施展,那么,“思得明主”就会变成缜密的背叛行动!

名分已失而与此同时,刘璋为益州之主的名分,也已经失了。

我们前面说到,刘璋这个益州牧,到底是要朝廷任命的。

当初,朝廷确实有诏书让刘璋为监军刺史,领益州牧。

但是,200年时,朝廷已经另外安排了牛亶为益州刺史,征刘璋回中央做九卿。

只是,刘璋拒绝了,不从命。

不从命就不从命。

相信如果被征召的是刘备、孙权,人家也会不从命的。

但是,对于“智能之士”来说,这种情况,也就使他们“卖刘璋”的行为有了合法性。

大家是归附于你刘璋,但大家也都是汉臣!

如今你刘璋抗拒朝廷,那就怪不得我们了!

成为礼物一般来说,“智能之士思得明主”的结果,无非是跳槽。

你觉得刘璋不行,你就另寻明主嘛,自己去找曹操、孙权呀。

然而,刘璋的手下,却把刘璋的基业,变成了另寻明主的“投名状”。

这又是为什么呢?

首先,这是因为益州已经成为“雄主”们眼中的香饽饽。

周瑜、甘宁,都劝孙权取益州;而诸葛亮、庞统也积极劝刘备取益州为业。

这种情况下,“智能之士”与其孤零零地跑到刘备、孙权面前递名片、面试,不如直接就以“间谍”存身来立首功。

同时,对于法正、张松等人来说,此时,直接去投靠刘备、孙权、曹操,恐怕都难以得到格外发展!

此时,各位“雄主”帐下,都形成了自己的统治集团。

曹操手下的诸夏侯曹与“汝颍系”;孙权手下的“江东大族”与“淮泗集团”;刘备手下的“北方从龙集团”与“荆州系”,都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。

刘备、孙权也都求贤若渴,但庞统在孙权之下没有得到发展,在刘备之下也险些再次失去发展机会···

张松、法正等人,如果只是跳槽过去,恐怕发展机会也不大!

这个情况下,以益州为“投名状”,无论是对他们自身发展,还是家族、集团利益,都是最优的选择!

而且,荀彧、程昱、诸葛亮、鲁肃等人,也都是杰出人士。你张松、法正要这么孤零零地去,

何况,“思得明主”的不是某一个“智能之士”,而是一群人。

扶风法正、扶风孟达、益州张松,他们代表的不只是孤立的三个人,而是代表了益州派、东州派中的相当一部分人。

这些人串联起来,也就形成了一个集体,可以联合起来忽悠刘璋,创造机会。

此外,刘璋集团内部的严重问题,又给了“智能之士”足够的机会来搞事。

当时,刘璋与实力派庞羲、李异等人已经闹僵。

如此,张松、法正等人能把握住刘璋的痛点,集体“忽悠”!

如此这般,刘璋也就成了人家跳槽的“投名状”!

刘备的雄才当然,刘璋集团虽然后来多投了刘备,但实际上,最早开始行动的只有张松、法正等“先锋”。

大多数人,还是随着形势的发展,才进一步“认清形势”的。

而这个机会,原本不属于刘备。

原本,曹操是占先手的。

赤壁之战前,刘璋派人去与曹操交好。

张松等人都依次去拜见曹操,一是传达刘璋的善意,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明主。

一开始,曹操还很有诚意,封赏了来人。

然而,在曹操在长坂坡击败刘备,抢占江陵后,志得意满,飘了。(那或许是曹操整个人生中最飘的时刻,不然不会不听贾诩良言,迅速发吴,导致赤壁战败)

此后,张松来见曹操,曹操也没有心思好好招待,没有赏赐,表现得傲慢。

表面上,这只是对张松傲慢,但实际上,是曹操开始轻视益州人士了。

确实,以当时的形势来说,曹操大兵一到,就能威服益州,无需笼络益州人士。

而刘备取益州,则最有诚意,也套路最满。

一开始,是张松、法正操作,请其入川。

入川后,刘备没有立刻行动,而是花重金,收买人心。

经过一年的准备,刘备笼络了相当支持,才开始起兵!

也就是说,刘备是让自己和刘璋,对人才展开“双向选择”的竞争,得到了支持!

作为益州的地方官,刘璋其实算是不错的。

他虽然无法摆平各派势力,但总体上能够确保益州安定,在其与父亲的治理下,益州户口百万,民殷国富。

如果当时有“自由派”的经济学家的话,应该会赞赏刘璋。

但是,乱世之中,刘璋的宽仁也就成了暗弱。

宽仁为政,也就使得自己无法摆平地方的各势力,无法将益州凝聚起来,建功立业。

不征发民力用于扩张,也就使手下的文武人才没有用武之地,就会使人家“思得明主”。

地方富庶而没有转化为战力,就会使雄主们视为必争的肥肉。

外有虎视眈眈的雄主,内有思得明主的“智能之士”,而刘璋又都无法制衡,其结果,自然是“智能之士”纷纷联合“雄主”,一起夺了他的基业!

2017联合会杯决赛:智利0
手机游戏